单梁式架桥机在坡道段架设需重点解决牵引力不足、重心偏移及支腿稳定性问题,以下为关键技术措施:
一、设备适应性改造与制动强化
针对坡道坡度(如 30‰),需对架桥机制动系统进行升级:增加双配置打气泵(风量≥200L/min)及储风缸,确保制动风压稳定在 600kPa 以上。在走行轮组加装电磁制动器,配合铁鞋、木楔实现 “三重制动”,下坡时制动距离控制在 0.2 米以内。同时调整发动机冷却系统,通过增大风扇功率(提升 30%)应对高原坡道散热需求。
二、导梁过孔与支撑体系优化
导梁过孔采用 “分段顶推 + 姿态补偿” 技术:前支腿根据坡度调整高度(如 10‰坡道需抬高 0.5 米),中支腿沿坡道外侧滑轨前移,同步启动后支腿液压锁定装置(压力≥15MPa)防止后溜。轨道铺设需加密枕木(间距≤0.5 米),横向高差≤5mm,纵向中心线偏差<±2cm,并在坡道外侧增设防溜链条葫芦(拉力≥10 吨)。
三、梁体吊装与动态平衡控制
运梁车采用 “外偏装梁” 技术(如外偏 0.3 米),配合架桥机天车横移补偿坡度偏移。吊梁时,前吊梁小车同步向内横移 0.2 米,后吊梁小车调整纵移速度,使梁体重心始终对准桥墩轴线。落梁前通过四组液压千斤顶(精度 ±1mm)进行高程微调,横向高差控制在 10cm 以内,并在支座垫石顶面预埋防滑销(直径≥30mm)。
四、稳定性保障与实时监测
架桥机过跨时,通过倾角传感器实时监测主梁坡度,前后高差超限(>20cm)即时报警。在坡道外侧支腿增设 “八” 字形锚固装置(拉力≥5 吨),并同步监测支腿压力,超限自动触发应急制动。梁体就位后,优先焊接横隔板及湿接缝,形成整体刚性连接,再解除吊具。
五、循环作业与误差修正
每完成一跨架设,需重新复核架桥机纵移轨道的平面位置,通过调整前支腿横移量(如向内横移 0.45 米)补偿坡道累积误差。在 30‰大坡道施工中,采用 “三次线性调整法”:先将前支腿至中支腿节段调整至坡道切线位,再以中支腿为轴心旋转主梁,最后整体前推完成过跨,确保每孔梁体架设精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