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梁式架桥机在曲线段架设需针对性解决转向精度、重心控制及梁体定位难题,以下为关键技术要点:
一、架桥机适应性改造与定位
针对曲线半径,需缩短主梁长度并调整间距(如将主梁总长从 66.2 米缩短至 42.2 米,间距从 7.6 米缩至 6.8 米),同时在主支腿内增设回转支承,实现主梁 360° 自由旋转。采用全站仪精确测量曲线参数,通过电脑模拟架桥机全跨行走姿态,在桥墩顶面标注定位点,确保架桥机纵移轨迹与曲线切线吻合。
二、导梁过孔与支撑体系优化
导梁过孔时,中支腿沿曲线外侧滑轨前移,前支腿同步调整横移量,通过 “分段顶推 + 姿态微调” 实现曲线拟合。例如,在 42 米小半径曲线段,采用临时中支腿与尾支腿交替支撑,减少支腿倒换次数,同时在已架梁体顶面设置精轧螺纹钢锚固点,通过链条葫芦斜拉固定导梁,防止侧倾。轨道铺设需严格控制横向高差≤5mm,纵向中心线偏差<±2cm,并在曲线外侧加密枕木支撑。
三、梁体吊装与动态调整
运梁车采用 “外偏装梁” 技术(如外偏 0.2 米),配合架桥机天车横移补偿曲线偏移。吊梁过程中,前吊梁小车同步向内横移 0.15 米,后吊梁小车调整纵移速度,使梁体中心线始终对准桥墩轴线。落梁前通过液压千斤顶组对梁体高程进行毫米级微调,横向高差控制在 10cm 以内,并在支座垫石顶面设置防滑销,防止梁体滑移。
四、稳定性保障与安全控制
架桥机过跨时,通过倾角传感器实时监测主梁坡度,确保前后高差≤20cm;在曲线外侧支腿增设防倾覆装置,如 “八” 字形锚固葫芦(拉力≥5 吨),并同步监测支腿压力,超限即时报警。梁体就位后,优先焊接横隔板及湿接缝,形成整体刚性连接,再解除吊具。
五、循环作业与轨迹修正
每完成一跨架设,需重新复核架桥机纵移轨道的平面位置,通过调整前支腿横移量(如向内横移 0.45 米)补偿曲线累积误差。在 150 米半径曲线段施工中,采用 “三次线性调整法”:先将前支腿至中支腿节段调整至曲线外侧切线位,再以中支腿为轴心旋转主梁,最后整体前推完成过跨,确保每孔梁体架设精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