桥式起重机硬齿面齿轮的淬火工艺需围绕提升齿面硬度、耐磨性及心部韧性展开,结合材料特性与工况需求优化工艺参数,确保齿轮在重载、冲击环境下的可靠性。以下从工艺选择、参数控制及质量保障三方面进行说明:
一、淬火工艺类型与材料匹配
根据齿轮模数与载荷特性选择淬火方法:
渗碳淬火:适用于模数≥8mm 的重载齿轮,采用 20CrMnTi 等低碳合金钢,经 900-950℃渗碳(渗层深度 2-6mm)后,于 820-860℃油冷淬火,再经 180-200℃低温回火,齿面硬度可达 HRC58-62,心部保持 HRC30-36 的韧性。例如,某 200 吨桥式起重机的低速级齿轮采用渗碳淬火后,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提升 40%,寿命延长 3 倍。
感应淬火:适合模数 3-8mm 的中载齿轮,通过 25-200kHz 高频电流加热,表面温度升至 860℃以下,喷水冷却后淬硬层深度 0.5-3mm,齿面硬度 HRC55-60,加热时间控制在 10-30 秒以避免过热。
二、工艺参数优化与变形控制
渗碳工艺
强渗阶段碳势控制在 1.0%-1.2%,扩散阶段降至 0.8%-0.9%,确保渗层碳浓度梯度平缓,减少淬火应力。
采用矩阵式工装分层装炉,每层间距≥50mm,配合 6 吨实心芯轴支撑,可将齿轮变形量从 4 级降至 2 级,平面度误差≤0.05mm。
淬火油温控制在 80-100℃,采用快速淬火油(如 THIF-512),通过蒸汽膜阶段极短的特性抑制开裂,同时保证表面光洁度 Ra≤3.2μm。
感应淬火
针对模数 4 齿轮,选用 80kHz 频率、30kW 功率加热 12 秒,淬硬层深度 2.0mm,齿面硬度 HRC60,接触疲劳寿命达 10⁶次循环以上。
采用仿形感应器与同步喷水冷却,确保齿根部位硬化层深度≥齿面的 50%,避免应力集中导致断齿。
三、质量控制与检测要点
硬度检测
使用笔式里氏硬度计(如 LS252DL)测量齿面硬度,需先打磨表面至粗糙度 Ra≤2μm,检测点均匀分布于齿顶、齿根及节圆,每齿检测 3 处,硬度波动≤2HRC。渗碳齿轮心部硬度通过金相试样检测,采用 HV-5 型维氏硬度计,载荷 1kg,心部硬度需符合 JB/T 6141.2 标准(HRC30-46)。
金相组织分析
渗碳层需控制残余奥氏体≤25%、碳化物级别 1-2 级,避免网状碳化物导致脆性开裂。例如,某齿轮因心部出现上贝氏体组织(非马氏体相),导致齿根断裂,后通过优化淬火油温与冷却速度消除该缺陷。
感应淬火齿轮需确保表层为隐针马氏体,次表层含 25% 以下残余奥氏体,心部为回火索氏体,避免过热引起的粗大晶粒。
变形矫正
对直径>1.5m 的大型齿轮,淬火后采用热校直(温度≤400℃)与冷压矫正结合,配合激光测齿仪实时监测,最终齿形误差≤±10μm,满足 6 级精度要求。
典型应用:某 50 吨冶金桥式起重机的开式齿轮(模数 28mm),采用 20CrNi2Mo 钢渗碳淬火,渗层深度 4.5mm,齿面硬度 HRC58,经 75 次工艺优化后,变形量控制在 0.15mm 以内,服役 5 年无磨损超限问题,验证了工艺的可靠性。